很多學弟學妹一提到日本大學考試,就頭大得不行。和國內的“死記硬背”比起來,日本的考試完全是另一套玩法:不光要考期中期末,還得寫小論文、通過面試,有時候感覺像打怪通關大作戰(zhàn)。留學學長我自己當年也踩過不少坑,今天就把各種考試細節(jié)和應對技巧給你們講清楚,幫你少走彎路。
1. 期中期末考試到底咋考
很多人以為日本大學考試“嚴進寬出”,其實不然。日本大學多半用“期中+期末”雙軌考試制。期中考一般在第7到9周舉行,到了學期末還有期末考。
考試主要是閉卷,小文科經??加洃涱},比如名詞解釋、簡答;理工科更注重計算和公式應用。不過也有開卷考試,但你不能帶書,而是得提前把筆記和教材合起來準備好,考試中直接翻筆記可不被允許。
評分上,期末成績往往占60%以上,平時分比如出勤和作業(yè)占比不高。但理工科有些專業(yè)完全靠實驗報告和項目設計評分,根本不搞傳統(tǒng)的閉卷考試。
學長建議你不要抱著找原題背的心態(tài),日校的考題很少原題。它們更看你能不能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。比如經濟學考的往往是一段案例,需要你用經濟學理論去解析。一些學長學姐喜歡組團學習,平時交流案例挺管用,備考效率更高。
2. 小論文可不是小意思
別看名字叫“小論文”,它其實是文科生的難關,有點像“隱藏BOSS”。日東大、慶應這樣的頂尖校特別看重這項,連留學生都得靠這證明實力。
一般是給你一個題目,比如“贊成還是反對某個觀點”,或者先讀一段文章,再寫自己的看法。字數大概400到1000字,時間限制是1小時。
寫作結構很重要,記住三步走:開頭直接點明你的立場,別廢話拖拉;中間用事實和數據支撐觀點,不能光靠主觀感受,哪怕是引用新聞,最好有調研數字做靠山;結尾要呼應開頭,把論點簡單總結。
平時多積累時事例子和社會熱點,搞一個自己的“案例庫”,考試就能省不少神經。學姐我身邊有藝術類考生,寫作題還會涉及“AI對藝術創(chuàng)作的影響”這樣的新潮議題,提前搜集相關內容真的幫大忙。考前別忘了多練寫作,按時限嚴格訓練,習慣有條理的邏輯鏈條。
3. 面試細節(jié)往往藏著“命脈”
說到面試,千萬別小看它——在日本,面試幾乎就是“禮儀測驗+應答測驗”。你穿得體面,動作得當,語氣穩(wěn)重,連鞠躬角度都能決定你是不是有心人。學長我見過不少朋友因為禮儀細節(jié)掉鏈子,真不是鬧著玩的。
男生最佳搭配是一套素色西裝,白襯衣加領帶,皮鞋要擦亮,頭發(fā)得清爽利落。女生則建議穿及膝的西裝裙或褲裝,配上肉色絲襪和低跟皮鞋,頭發(fā)扎起來,妝容淡雅。
面試當天,建議提前15分鐘到場,手機保持靜音好防突發(fā)狀況。進門前輕敲門三次,進去馬上鞠躬說句“失禮いたします”。坐著時保持端正,雙手放膝蓋,回答問題盡量注視面試官。結束時還得鞠躬謝禮,輕輕關門。
常見被問的幾個問題包括:為什么選日本/這所學校/這個專業(yè)?你的研究計劃亮點在哪?畢業(yè)打算是啥?碰到答不上來的問題,誠實比胡扯強,比如說:“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。それは今後の課題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?!保ê鼙?,這個是我今后的課題)。
還有,被問到是否報考其他學校這個比較敏感的問題,可以提個保底學校,但一定要強調這所學校是你的首選,心思別太飄散。
4. 論文和研究計劃書千萬別忽視
面試重要,論文和研究計劃書更加不能松懈。它們是你的“隱形通行證”,沒有高質量的寫作材料,面試再好也可能被刷掉。文史專業(yè)的同學一定會交論文,記得題目與內容要緊密相關,研究計劃既要體現創(chuàng)新性,也要切合實際操作可能性。
實話說,日本大學考試并不是一場短跑,而是馬拉松。耐心和方法結合,穩(wěn)扎穩(wěn)打才是王道。學長見過有同學之前日語基礎很差,考試壓力大,但按照規(guī)則慢慢來,最后也順利“上岸”。
你遇到難題不要怕,迷茫時多問問人,爭取靠學習小組和中介[蔚藍留學]這樣的靠譜平臺幫襯。學長我也能隨時幫忙,咱們一路陪著你走,別孤軍奮戰(zhàn)。



